查看: 1640|回复: 0

氨中毒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05-14 14:40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鱼类氨中毒的有效防治措施

水产渔业

鱼类氨中毒的有效防治措施

余仕祥

(垫江县水产站,重庆垫江408300) 当前以强化饲养为特征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加重了水 体分解转化有机氮的负荷,从而造成渔业水体的富营养 化甚至污染,引发出诸多病害,药残,食品安全等问 题.在我县特别是鱼类的氨中毒现象较为突出.表现在 池塘,精养鱼池,网箱养鱼等密集型小水体中,严重危 害了渔业生产,造成了较大的渔业损失.通过近年的摸 索,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可以进行有效防治. 1氨引起鱼类中毒的原因

1.1氨在水中的存在方式

养殖水体的氨H主要来源于含氮有机物的分 解,含氮有机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,水生动物的代谢产 物及人工施用无机氮肥(女口:碳酸氢铵,尿素)等.在 水中是以离子氨'和分子氨的形式存在.

分子氨易溶于水,在水中生成分子复合物I?H0,并 有一部分解离成离子氨(NH'.

1.2氨在水体中的危害

离子氨一般无毒,主要是水合氨.?H.o).水合 氨首先通过鱼类体表渗入体内,降低其血液的载能力, 使呼吸机能下降,侵袭鱼鳃表皮和肠粘膜.其次是神经 系统,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,引起体 表及内脏充血,肌肉增生及出现肿瘤,严重的发生肝昏 迷以致死亡.

1/6页


1-3影响水中氨浓度的因素

总的说来,受溶解氧,pH值,水温,投饵量,池底有机 质,无机氮肥施用量等因素的影响.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 响着水中其它气体的饱和度.水体溶氧越高,水中氨浓度 越小,危害越小;水体溶氧越低,水中氨浓度越高,危害越 大.另一方面,水中溶氧越高,代谢越彻底,残存蛋白质越 少,分解产生氨的量就小,危害小;相反,水体溶氧越低, 代谢不完全,残存蛋白质的量就多,分解产生氨的量就 大,危害就越大;pH值越低,水温越低,水体总铵中分子 氨的比例也越小,其对鱼类毒性越小,反之,其对鱼类毒 性越大;池底有机质,饵料残留及无机肥的施用影响着水 体中氨的浓度,无机肥的施用越多,或有机腐屑越丰富的 池子,水中氨浓度偏大.

1.4鱼类氨中毒的症状

氨中毒的前兆:氨中毒轻微时不易发现,严重时常 常伴随着泛池和水变两种情况,容易被缺氧浮头的一些 现象所掩盖,给准确诊断带来了困难,但仍有一些前兆 可循,如池水呈褐色,水面泡沫多,池边可闻到恶臭 味,鱼的食欲明显下降,活动无力,常常在不该缺氧时 出现浮头状,鱼比较分散,不易集群等.但要做出准确 判断,必须测定水中的氨浓度或总氨浓度,以便及时做 好预防措施.

慢性氨中毒:一般表现为鳃组织过度增生,皮肤粘 液增多,细胞充血,机体抗病能力减弱等,严重影响鱼 的生长发育,一般不会造成其死亡.

急性氨中毒:表现为鱼类游动急促,上下窜动,冲 撞旋转,进而靠近池边,游动缓慢,失去平衡,反应呆 滞,惊吓无反应,眼球突出,口腔开大以至死亡,而且 仔幼鱼的不良反应程度较成鱼剧烈.中毒鱼类分泌物急

2/6页


剧增多,细胞充血,血液成份发生改变,红血球溶解, 鳃组织严重受损,肝脏,肾脏充血损伤,最后导致短时 间内发生爆发性死鱼.

2氨中毒的防治措施

2.1预防氨中毒的基本措施

针对发生原因,解除中毒源,降低氨氮浓度.采取 定期更换新水,种植一定密度水生植物等方式以降低氨 氮浓度,有效预防氨中毒的发生.近年来,国外较普遍 地利用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消除水中含氨值得推广,有资 料表示在含氨氮量9.7mg/L的水中,利用水葫芦处理 15d,含氨氮量降至0.6mg/L.

保持合理放养密度,更新养殖模式,走健康养殖之 路.以"80:20养殖模式"等科学放养,合理投饵, 及时清理残饵,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及投饵量,少施肥或 者不施肥,提倡绿色生态健康养殖.

每年进行一次彻底清淤,清塘,减少池底腐殖质, 防止水体富营养化.

定期监控pH值,溶解氧,氨氮含量,平衡调整水 体各项指标,达到适宜的水质标准.

2.2氨中毒的治疗措施

渔业生产中发生氨中毒时,应及时更换新水,打开 增氧机,消除中毒氨源,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浓度,并辅以以下措施:

(D按20mg/L浓度的生石灰用量均匀泼洒,调节 水质,每日1次,连续3d.

?用2~3mg/L浓度的高锰酸钾用量全池泼洒, 每日1次,连续3d.

(3)用亚甲基蓝1.5~2mg/L浓度全池泼洒,每日 1次,连续3d.

(4)全池泼洒粗盐30mg/L,并每平方米用"底净" 全池泼洒,以吸附水中过多的氨氮.

?用水质改良剂,光合细菌,生物制剂等消除氨 氮.

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       
关闭

南美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CTA南美水族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0008号

GMT+8, 2024-3-28 21:34 , Processed in 0.009487 second(s), 6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